我們何時才能信任機構投資者
    2008-04-23    作者:馬紅漫    來源:東方早報
  今年以來,上海、深圳兩大證券市場的跌幅已分別達四成左右,令部分地區(qū)居民的財產性收入縮水。據(jù)統(tǒng)計,受此影響,一季度湖南城鎮(zhèn)居民人均股息與紅利收入同比下降57.9%,財產性收入出現(xiàn)明顯的負增長;同期,廣東城鎮(zhèn)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為193.33元,下降幅度高達14.6%。
  不可否認,前期內地股市的一輪強勢上漲讓很多投資者視股市為投資理財?shù)牧己猛緩健H欢,蜂擁而至的投資者卻在今年股市的波動中遭受到慘痛損失。事實上,從成熟市場的經驗看,散戶投資者直接入市并非普遍的選擇。發(fā)達國家股市的一線的交易者絕大部分是專業(yè)金融機構,而廣大家庭則是通過參加與其風險承受力相稱的理財計劃來間接參與資本市場。據(jù)統(tǒng)計,2006年約有48%的美國家庭持有共同基金,平均每3個美國人中就有一個是共同基金持有者。
  這樣的投資結構有其現(xiàn)實道理。一方面,散戶投資者因專業(yè)知識與風險抵御能力等方面條件不足,難以良好把握市場脈絡;另一方面,市場可能因為非理性投資者眾多而失去健康發(fā)展的基礎。所以,調控部門一直把培養(yǎng)基金等機構投資者作為促進證券市場良性發(fā)展的前提。
  但遺憾的是,目前我國基金業(yè)的發(fā)展現(xiàn)狀尚難言成熟。在A股市場此輪股指深幅回調的過程中,基金在低位大幅度減倉的行為非常明顯,甚至直接成為推動個股股價乃至大盤非理性暴跌的重要因素。相比較當初在6000點高位、60倍市盈率的齊齊唱多,基金如今卻在幾近腰斬的點位、不過20倍的市盈率水平上選擇殺跌,讓廣大基民對其一貫標榜的價值投資產生了質疑。
  作為機構,基金追漲殺跌的操作風格更像是一般散戶所為。這與其內部從業(yè)人員的素質不無關系。所謂機構投資者不過是一個輝煌的名頭而已,萬事以人為本,基金操盤手的專業(yè)水準、實戰(zhàn)經驗與心理素質才是直接關系每筆投資成敗的關鍵。
  但是,我國基金從業(yè)人員的素質現(xiàn)狀卻不容樂觀。統(tǒng)計顯示,2007年有近250位基金經理變更,而設立期限在4.1年以上的基金,基金經理平均任職只有1.3年。這意味著大批經驗豐富的基金經理人或辭職做私募、或轉型改作他行。由此導致的結果是,雖然從表面看現(xiàn)有的基金經理都擁有高學歷的光環(huán),但大多數(shù)都沒有大資金操盤的經驗,也沒有經歷過完整牛熊周期的歷練。在人才缺失的情況下,當下的基金公司決策人員多為研究員直接轉型而來,他們的操盤水準和實戰(zhàn)經驗甚至不如一些老股民。試問,面對這樣的基金機構和操盤人員,散戶把自己的血汗錢全部交給他們去投資,能夠保證獲得理性的財產性收入回報嗎?
  財產性收入的穩(wěn)定增長是一國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民眾資產結構合理化的必然要求。當前,除了租房等收入外,證券市場投資可謂是普通民眾主要的財產性收入來源。因此,在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成為既定方針后,如何從具體操作層面給予制度性保障,就成為一個關鍵話題。就證券市場而言,我們固然需要機構投資者,但是更需要成熟而有效的機構投資者。
  相關稿件
· 楊邁軍:期貨市場金融機構投資者比例待提高 2008-03-31
· 美兩政府房貸機構投資限額已取消 2008-02-29
· 機構投資者緣何出現(xiàn)估值幻覺 2007-12-04
· 韓國最大機構投資者明年將巨額投資本國股市 2007-11-13
· 張育軍:機構投資者持有流通市值比例近五成 2007-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