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更大社會力量和資源向實體經濟集聚
2012-09-04   作者:潘正彥(上海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來源:上海證券報
 
【字號
  制造業(yè)采購經理指數PMI作為宏觀經濟的重要先行指標,50是個重要分水嶺,50以下反映實體經濟處于萎縮態(tài)勢。8月中國制造業(yè)采購經理PMI指數繼續(xù)下降到50%以下,且降幅并沒有收斂。而8月匯豐PMI預覽值向下達到47.8,創(chuàng)9個月新低,比7月低了1.5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fā)布制造業(yè)PMI數據比較偏重于大中型實體經濟,而匯豐中國制造業(yè)PMI比較偏向于中小企業(yè)。過去,我們經?吹絻烧摺安灰恢隆薄,F在兩者出現了一致的指向,都在50以下,其預示的宏觀經濟、尤其是實體經濟的走向非常嚴峻:以制造業(yè)為主的實體經濟,不管是大中型企業(yè),還是小型企業(yè)均處于明顯的收縮狀態(tài)。中國的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yè)正在面臨越來越嚴峻的現實考驗。
  從分項指數看,一些重要的指數兩者的指向也基本“一致”:國家統計局的制造業(yè)PMI中,新訂單指數繼續(xù)下降了0.3個百分點,新出口訂單指數與上月持平;而匯豐PMI新訂單萎縮加速,新出口訂單萎縮加速降至44.7,創(chuàng)下41個月最低點。這實際上反映實體經濟在內外需上都處于下行風險之中,難有企穩(wěn)跡象。
  但是,兩者的一些分項差異還是值得關注。在匯豐PMI的11個分項指標中,除了庫存上升,其余全是萎縮和下降。而國家統計局的制造業(yè)PMI分項,積壓訂單指數和產成品庫存指數仍然在上升,反映大型企業(yè)的市場需求也仍然不定;但原材料庫存指數大幅下降和購進價格指數明顯上升,則表明反映一旦“穩(wěn)增長”政策效果顯現,市場需求回升,市場價格上漲的可能性就上升。這種變化到底是好還是壞,有待觀察。
  最新的微觀經濟數據還顯示,以制造業(yè)為主的實體經濟生存更加困難。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業(yè)績數據統計顯示,整體經濟增長顯著減速。全部上市公司(包括銀行業(yè))營業(yè)收入同比增長6.7%,比去年同期低19個百分點;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的股東凈利潤同比下滑1.51%,比去年同期低25個百分點,同樣大幅度下降。但是,如果看一看其中的銀行業(yè),2012年上半年16家銀行業(yè)上市公司實現營業(yè)總收入1.28萬億元,同比增長17.94%,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營業(yè)總收入的11.20%;實現凈利潤5452.29億元,同比增長18.25%,是全部A股上市公司凈利潤的53.98%。如果說,16家銀行業(yè)為2453家上市公司貢獻了一半的凈利潤,是銀行業(yè)的“貢獻大”。那么,也完全可以反過來問:為什么2453家上市公司中的99%以上的企業(yè),其中80%以上的制造業(yè)企業(yè)僅僅創(chuàng)造了一半不到的盈利?制造業(yè)盈利能力為什么下降得這么快?
  在整體經濟下行壓力明顯的形勢下,首先受到沖擊的是制造業(yè)中的大頭——周期性行業(yè):有色金屬、鋼鐵、化工、機械制造等七個行業(yè)的凈利潤下滑幅度超過了20%。其中,有色金屬、鋼鐵、化工三個行業(yè)的利潤下滑幅度甚至超過四成。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作為實體經濟的主干,制造業(yè)問題近年來在不斷累積。去年上半年上市公司整體情況似乎不錯,實現營業(yè)收入同比增長25.78%、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22.31%。但細看數據,制造業(yè)的一些重點行業(yè)已顯現疲態(tài)。例如鋼鐵業(yè)。去年上半年鋼鐵行業(yè)收入增20.82%,但成本增長卻達到23.47%,盈利能力已同比下降。當時還氣勢不小的汽車業(yè)已呈現冰火兩重天,除上海汽車等少數車企利潤大幅度增長外,多家汽車整車制造上市公司的利潤基本為微增或下滑。而今年上半年,在外需不足、房地產市場調控繼續(xù)、投資及內需增長無法彌補外需等整體經濟壓力上升的情況下,作為總體經濟的主體的制造業(yè)的不振反映實體經濟的困境還在持續(xù)。
  顯然,實體經濟的困境有內外部的原因,不能期望一蹴而就獲得解決。但是,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yè)是宏觀經濟的基礎,只有振興實體經濟,才能振興中國經濟。只有實體經濟擺脫了困境,中國經濟才能擺脫困境。因此,除了產業(yè)轉型升級,改變高耗能、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產業(yè)模式,積極引導企業(yè)調整產品結構,鼓勵企業(yè)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之外,別無捷徑。當然,另一方面,現在可能更加重要是需要加大宏觀經濟政策的支持力度,包括金融政策、財政政策、產業(yè)政策等向實體經濟傾斜,把更大的社會力量放到支持實體經濟上,促進更多社會資源向實體經濟集聚。特別是促進更多金融資源向實體經濟集聚,包括加快信貸結構調整,加大金融產品創(chuàng)新,有效發(fā)揮信貸杠桿作用。進一步加大對先進制造業(yè)、技術改造的信貸支持力度,努力提升高新技術產業(yè)增加值比重,支持產業(yè)升級等等。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 提升我國實體經濟發(fā)展的支撐力 2012-08-27
· 應引導地方版“四萬億”流向實體經濟 2012-08-21
· 評判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不能光看信貸 2012-08-15
· 實體經濟是經濟穩(wěn)定增長的根基 2012-08-06
· 中國企業(yè)負債占GDP比重已達107% 預警實體經濟 2012-08-06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chuàng)業(yè)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zhàn)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于我們 | 版面設置 | 聯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