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物品“中貴美賤”的身份學密碼
2011-07-05   作者:高利民(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東方早報
 
【字號

  近日,中國青年報刊發(fā)的一則關于中國物價高過美國的報道里提到,一位中國年輕學者在離美回國時,特意穿上嶄新的行頭:9.9美元的Crocs鞋,39.9美元的Levis牛仔褲,30美元的Tommy HilfigerT恤衫。而這些東西在國內的價格分別是499元、799元和799元。
  報道還稱:“國內一套3萬元左右的阿瑪尼西裝,在這里只要500美元就可以買到;國內標價4.6萬元的勞力士手表,在美國不到4000美元;一臺國內50萬元左右的寶馬Z4標價只有21000美元!痹诿绹,不僅中國制造的產品遠比國內售價便宜,即使是美國制造,也出現了相同的情況,比如在加州一個機場商店買的美制風衣,價格不到北京賽特商場里同款風衣的五分之二。
  這些現象,就是所謂的“中貴美賤”了。不容忽視的是,這些敘述中的物品都是品牌物品,或稱“身份物品”。更貼切的表述是:對于身份物品,存在顯著的“中貴美賤”現象。
  那么,原因呢?
  流行的解釋是,“商品在出廠之前沒有區(qū)別,真正的區(qū)別在于出廠之后”;“國內商品價格被推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藏在商品里由消費者買單的額外交易成本”;“最大的交易成本就是稅負”。
  將“中貴美賤”歸因為稅負,固然直觀,但恐怕過于輕易以至于輕率。稅負,只能解釋“中貴美賤”的一小部分,并且是不太重要的那一部分。
  原因還是發(fā)展,是經濟發(fā)展的“身份”后果,是經濟發(fā)展引致的大規(guī)模的社會“身份”重新界定的后果。邏輯如下:“身份”的重新界定,對應的是身份物品品類組合的爆炸性需求,當身份物品品類的增長趕不上需求的增長時,市場中現存的身份物品就獲得了超額的溢價。這,就是“中貴美賤”的根子所在。“中貴美賤”是大規(guī)模的社會身份重新界定所引發(fā)的經濟效應的一種。
  從農村進到城里,從國營轉入私企,從打工族變身創(chuàng)業(yè)者,從雇員發(fā)達成老板,從銷售外勤升職為管理經理,從朝九晚五切換成居家兼職,等等,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城市化,極大地沖擊了原有的“身份”體系,個人“身份”正經歷巨變和劇變,一個普通個體,十年之內換三份工是常態(tài),這個大規(guī)模的身份的重新界定,形成了對身份界定物品的巨大需求甚至是渴求。經濟愈成長、人群愈分化、生活方式愈分蘗,“身份”界定的需求也會愈加速,其成長速度就會遠遠超出市場可供應的能力。也就是說,身份物品的供應會出現短缺,而短缺創(chuàng)造租值、短缺催生溢價。并非市場中現存的身份物品充分滿足了身份消費者們的需求,而是身份消費者們不得已的妥協賦予了這些身份物品超額的利潤。
  與“身份”相關的另一個范疇是“面子”,圍繞“面子”的投資和競爭所引發(fā)的關聯效應是“中貴美賤”溢價中的另一部分。
  “面子”是什么?從經濟學角度看,“面子”是有關“身份信號”顯示、維持和傳遞的一系列投資。在關系型社會(中國)里,“身份”的價值很高,遠高于規(guī)則型社會(美國),這意思是說,在關系型社會里,會有更多的資源用于“身份”的投資,會有更高的傾向以物質資產式的投資來顯示身份。也就是說,對“面子”的投資,加強了身份信號物品消費的權重,推高了該物品在關系型社會中的需求,從而推高了價格。與此同時,也會有更多的造假和僭越行為。這個大量存在的造假和僭越,是造就品牌商品在中國比美國賣出更高價格、攫取更大租值的另一重要推手。
  北京三里屯、上海襄陽路,都曾是盛極一時的假貨市場。假貨的存在,迫使真貨需要投入更大的博弈成本,于是,更優(yōu)地段的店鋪(租金)、更趨昂貴的裝潢(固定投資)成為商家理性的選擇,這個超額的博弈費用是需要用更高的價格來消化的。
  “僭越”,是利用“身份信號”物品偽裝成另一個群體的行為,比如女學生坐頭等艙,這是攫取“身份”租值的一種手段。關系型社會中的“僭越”行為,遠比規(guī)則型社會中為多,“僭越”的盛行,不僅通過放大對身份物品的需求推高市場價格,并且使得商家可以有更寬的邊際、更小的風險來進一步榨取原目標群體的消費者剩余,從而雙重推高了價格。
  綜上所述,全社會大規(guī)模的身份重新界定的需求、個體對面子的重視和投資、商家對“造假”的博弈、“僭越”效應的存在,共同推高了身份物品的中美價差。品牌物品的“中貴美賤”,并不奇怪。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fā)表使用。
 
相關新聞:
· 首次中美亞太事務磋商在美國夏威夷舉行 2011-06-27
· 金融市場積弱難返 關注中美通脹數據 2011-06-10
· 中美在能源領域達成多項合作成果 2011-05-13
 
頻道精選:
·[財智]中國概念股造假危機不斷 在美遇寒流·[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謝國忠:軟著陸可能成為陷阱·[思想]張立偉:中國奶業(yè)沒有“消費者主權”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于我們 | 版面設置 | 聯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