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緊構建防控體系 阻擊外來生物入侵[圖]
    2008-01-09    本報記者:沈汝發(fā)    來源:經濟參考報

  面對日益嚴峻的外來生物入侵形勢,我國政府高度重視,開展了一系列課題研究,無論在理論上還是技術上都取得突破性進展。專家研討后認為,我國應加緊構建防控外來生物入侵的體系。

危害水稻生長的福壽螺。本報資料照片

外來生物入侵引起高度重視

  外來生物入侵已成為國際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聯輝說,生物入侵關系到人類的人口、食物、健康、資源、能源和環(huán)境六大問題。歷史教訓已有不少,目前又面臨著新形勢、新情況,特別是自然、經濟、社會的新變化、新行為,給生物入侵賦予了新的特征,生物入侵的態(tài)勢、頻率和數量更加深化。
  農業(yè)部外來入侵生物預防與控制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萬方浩研究員說,外來生物入侵的生態(tài)代價是造成本地物種多樣性不可彌補的消失以及種類的滅絕,構成對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xù)利用及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重要威脅因素,其經濟代價是農林牧漁業(yè)產量與質量的慘重損失與高額的防治費用。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入侵外來生物造成的巨大危害。據萬方浩介紹,國家科技部組織開展的研究課題包括973計劃“農林危險生物入侵機理與控制基礎研究”課題研究、“十一五”支撐計劃“農林外來入侵物種的預防與控制技術”、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及其安全性考察”等,全國組建了近20個全國性的生物入侵工作組,受外來生物入侵危害嚴重的省份也開展了重大課題研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郭予元表示,關于外來生物入侵防控策略的科研和管理機制的研究已成為我國科研的重大國家需求。盡管我國對外來生物入侵的研究起步較晚,但外來生物入侵問題已引起黨和國家的高度關注,目前在外來生物的入侵機制和防控策略方面已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生物入侵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在政府和科學家的努力下,我國生物入侵防控研究已經形成了與國際平等對話交流的能力,步入了國際生物入侵研究的前列。”萬方浩說。
  我國生物入侵研究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技術上,都取得了一批突破性的成果。據介紹,我國科學家在生物入侵機制理論研究方面的成果包括:闡明了B型煙粉虱的非對稱型交配互作理論,揭示了粉虱共存系統(tǒng)中的生殖干涉行為和互利共生機制等,其中,科學家們在對煙粉虱、紫莖澤蘭、松材線蟲等的入侵機制與特征方面的研究尤其值得一提。據萬方浩介紹,加強外來危險生物的入侵機理、災變機理及控制技術的基礎研究,開展早期預警與預防、檢測與控制的理論與技術,是解決外來生物入侵問題的根本途徑。
  萬方浩牽頭的項目組科學家發(fā)現,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全球最危險入侵生物的B型煙粉虱與土著煙粉虱之間存在“非對稱交配互作”,這一機制在促進B型煙粉虱數量增長的同時,壓抑土著煙粉虱種群增長,從而促進B型煙粉虱迅速入侵和擴張,取代危害性不大的土著煙粉虱。這一研究成果的論文刊登在權威刊物《科學》雜志上。
  我國科學家在風險評估與早期預警技術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防控技術上,我國科學家組建了外來入侵物種防控的四大技術體系:早期預警與狙擊體系、應急控制技術體系、阻斷與撲滅技術體系、可持續(xù)綜合防御與控制體系。

五大措施構建防控外來生物體系

  在福州舉行的第一屆全國生物入侵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針對我國外來入侵生物的預防預警、檢測監(jiān)測、控制管理等方面的理論與技術的熱點與前沿問題展開廣泛的研討。專家認為,面臨日益嚴峻的外來生物入侵形勢,需要開展系統(tǒng)的工作,加強外來有害生物入侵防控體系的構建。
  一是建立外來入侵物種防御體系。為盡可能降低外來物種入侵危害的風險,需要制定嚴格的法律和措施,建立國家防御體系。我國目前還沒有針對外來入侵物種的專項法規(guī)或條例,檢疫部門的相關法律和條例主要集中在與病蟲害和雜草檢疫有關的方面,跨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種轉移還沒有引起充分重視,地區(qū)性的物種入侵問題尚無規(guī)章條例可循。另外,我國還沒有建立起一整套的外來入侵物種控制體系,對于外來入侵物種的早期預測、監(jiān)測和早期控制及迅速反應,都沒有予以重視。
  二是外來物種入侵風險評估。首先需要根據預防為主的原則,建立“物種引入許可證體系”。這一體系要求任何引入外來物種的個人或單位,從國外引入或者從國內跨不同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引入都需要辦理申請,經過評估后才能確定是否引入。在確定該引入計劃不會對我國或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人類健康和經濟發(fā)展造成威脅后,才可頒發(fā)引入許可證。
  三是建立外來入侵物種早期預警體系。加強檢疫和控制引入并不能完全阻止外來物種入侵,總是會有外來物種有意或無意地被引入到一個新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并可能形成入侵。如果不能及時探測到新的入侵并及時采取控制措施,可能導致嚴重后果,一方面控制成本極高,不可能采取人工清除;另一方面入侵已經不可逆,根本無法清除。
  四是建立物種引入后的監(jiān)測和快速反應體系。對于已經確認的或者已經采取措施進行控制的外來入侵物種,或者被評估為具有較高入侵性危險指數但仍然被引入的物種,需要嚴密監(jiān)測,一旦有擴展或再次入侵的現象,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控制。為了能夠及時控制入侵物種的大爆發(fā),需要建立良好的快速反應體系,制定針對入侵的快速反應計劃。
  五是建立廣泛的合作關系。控制外來入侵物種牽涉的范圍十分廣泛,涉及到國際貿易、海關檢疫等,而控制技術措施也涉及國際合作與研究。有些物種(如紫莖澤蘭)是從東南亞國家通過交通運輸渠道甚至是自然擴散進入我國的,而分布于我國南方的入侵物種也有相當一部分在東南亞國家泛濫,因此需要加強國際合作。

  相關稿件
· 杜邦與中國公司合建生物技術研發(fā)中心 2007-12-27
· 生物柴油:加工項目趨熱 原料“不夠吃” 2007-12-11
· 曾曉安日前表示:中國鼓勵發(fā)展非糧生物能源 2007-12-11
· 環(huán)保總局發(fā)布生物物種資源保護利用規(guī)劃綱要 2007-12-11
· 中國拉美生物能源技術合作前景廣闊 2007-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