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三峽工程新“考題”
    2006-11-01    本報記者:江時強    來源:經濟參考報
    10月27日9時50分,中國三峽總公司總經理李永安在三峽壩區(qū)宣布:“三峽水庫提前一年實現156米蓄水目標!156,三峽工程一道全新的“考題”,經過37天漫長的蓄水等待,終于提交到建設者面前。
    與135米水位比,三峽水庫水位整整提高了21米,并由圍堰擋水發(fā)電期轉入水庫初期運行期。三峽工程建設14年后,迎來了一個重要里程碑,人們希望的防洪、發(fā)電、航運效益開始全面發(fā)揮。
    記者30日登臨三峽壩頂,西陵峽薄霧彌漫,“高峽平湖”一覽無遺,壩上是向遠山和上游綿延的寬闊水面,八公里長的上游右岸錨地,密布著等待過閘的船舶,主航道上不時有航船駛過,而壩下是流過三峽14臺巨型機組一去千里的江水。一切看來是如此平靜,但是,三峽樞紐首次在高水位下運行能否過關,吸引著世人的目光。蓄水的考驗已全面開始。
    平靜的水面下蘊藏著調水的“波瀾”。從今年起,三峽水庫蓄水調度將是一年一度的“規(guī)定動作”,每年6月至9月長江汛期,水庫降至汛限水位145米,汛期一過,則蓄升至156米,調蓄水量達100多億立方米。長江上游干支流已建、在建有上百座水庫,沿江有眾多的需水省份,如何“統籌兼顧、科學調度”,避免無序“爭水”,平衡多家利益主體,成了中國三峽總公司繞不開的難題,蓄水制度化、規(guī)范化已提上議事日程。
    提議三峽工程建設的主要理由是防控長江中下游洪水,史上洪水曾給兩岸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大壩今年5月20日全線建成,具備了防洪功能,卻因為長江上游百年不遇的干旱無法“一試身手”。三峽工程在圍堰擋水發(fā)電期,不承擔對中下游的防洪任務。現在水庫可蓄水至156米水位,具備了防洪庫容110億立方米,防洪條件成熟,但是否能防特大洪水,還有待檢驗。
    還有發(fā)電和航運的考驗。三峽電站已投產的左岸14臺70萬千瓦巨型機組,也是世界最大的水電機組,中國此前沒有運行此類特大機組的經驗,在156米水位下,具備了全部滿負荷發(fā)電的條件。但從壩上一泄而下80.6米的高水頭沖擊下,機組運行是否穩(wěn)定,直接關系到全國電網安全運行。
    蓄水至156米后,萬噸級船隊年底可從上海直達重慶萬州,但已感到通航緊張的三峽船閘,為配合三峽蓄水后在高水位運行,從9月15日起進入了船閘完建期,一年內通航能力下降60%。一個半月來,壩上船舶待閘現象日漸突出。負責簽證的三峽水上政務中心副主任馮玲告訴記者,現在過閘要等數天,截至10月30日,三峽壩上積壓滯留的船舶已有280余艘,而且數量還在增加,沿江各省份和大型企業(yè)航運需求旺盛,雖然采取了好多措施,目前船閘運能的供需矛盾仍令人憂,但這又是三峽工程必經的一個建設過程。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