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警惕用感情色彩代替科學判斷
    2007-01-17    本報駐東京記者:錢錚    來源:經濟參考報
    日本科技發(fā)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但缺乏科學依據或不能證偽的所謂科學在日本依然有市場。諸如根據姓名占卜運勢,以及多吃肉食能生男孩、多吃蔬菜易生女孩等未經科學方法實證的“理論”信者頗眾。
    部分經不起推敲的所謂科學成果經過“發(fā)現者”本人吹捧和媒體炒作,就容易被套上科學的外衣。
    最典型的事例是日本前幾年曾轟動一時的“水帶來的口信”事件。日本人江本勝出版了一本同名寫真集,收集了所謂的各種水結晶的美麗照片。江本勝稱,這些結晶是他用獨特的手法制造出來的:他在盛水的瓶子外貼上寫有“謝謝”或“和平”等語句的字條,或對瓶子里的水說“謝謝”或“和平”,水就會形成美麗的結晶,而若換成“蠢貨”等詞句,水結晶的形狀就變得難看。截至2006年,這本書的發(fā)行量已超過20萬冊,還被翻譯介紹到國外,續(xù)集和相關書籍也層出不窮,書中的相關內容甚至被寫進了日本某些地區(qū)的小學道德教材。
    盡管日本發(fā)生過“水帶來的口信”這樣的事件,但總體講,日本這樣的事情并不多,因為日本有著一套評估科技成果的嚴格制度,任何成果都要經過它的檢驗。
    文部科學省從事宣傳工作的一名職員介紹說,日本科技成果評估體系的評估對象涉及研究開發(fā)政策和制度,還包括對研究開發(fā)課題的內容、性質和規(guī)模的評估,對從事研究開發(fā)的機構和研究人員業(yè)績的評估等幾種,由文部科學省內部主管部門、課題經費的分配機構或各課題的實施機構、第三方評估機構及研究人員所屬各機構分別對上述幾種對象進行嚴格的評估。
    為確保評估的客觀公正,有關機構非常重視運用客觀的信息和數據,并且注意在評估過程中確保評估者和被評估者有交換意見的機會。此外,還采取分階段評估和追蹤評估的方式,保證檢驗的科學性。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