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玉凱:能否提振消費是應對危機成敗的最重要標志
    2009-07-22        來源:經濟參考報

    在應對金融危機中,衡量我們應對成敗的因素很多,但有一點必須承認,我們所有的應對策略,最終能否真正提振長期制約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內需、特別是以居民消費穩(wěn)定增長的內需,才是一個最重要標志。

    消費長期不足應從體制和政策方面找原因

    居民消費不足的原因,我認為至少有三點值得關注:
    一是政府的分配結構不合理。目前我們存在的消費不足、特別是消費占GDP比例不斷下降的現象,反映了我們分配格局中的潛在性問題。如有資料表明,和前十年相比,我們的消費占GDP的比例已經由50%多下降到48%,如果去掉公共部門的消費,居民消費實際上已經下降到35%左右,這可能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最低水平了。這一現象說明,在整個利益分配的這塊大蛋糕中,國家、企業(yè)、個人分割是有問題的,也就是說,我們不但沒有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的向個人傾斜,反而過多地向政府傾斜,這是導致我們的消費占GDP比重不斷下降的直接原因。
    二是社會分配的非制度因素導致分配格局的嚴重變形、扭曲。在整個財富的分配過程中,除了分配結構總體上有明顯的不合理因素之外,還有很多非制度因素的影響,如權力等,F在有一種說法,說中國的財富正在源源不斷地向三方面集中:從社會和政府來講,財富不斷向政府手中集中;從勞和資來說,財富不斷向資方手中集中,一個國有企業(yè)的老板,動不動年薪幾百萬,和普通員工形成巨大的反差;從普通行業(yè)和壟斷行業(yè)相比,財富源源不斷向壟斷行業(yè)手中集中。有資料顯示,2008年,我國的九大壟斷行業(yè),就業(yè)人口只占總就業(yè)人口8%,但是拿走了全國福利工資的一半。在社會財富分配過程中,我國目前出現的嚴重非制度因素的影響,如權錢交易、官商勾結等,已經導致了嚴重的后果,應該引起高層的關注。
    三是政府和壟斷行業(yè)與民爭利的問題非常嚴重。這也是社會消費不足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試想一下,當一個政府想利用手中的公權力與民爭利的話,那是多么易如反掌,因為你手中掌握著規(guī)則制定權;同樣當大量壟斷行業(yè)背靠政府,實施壟斷,普通民眾肯定是無可奈何的。如果我們不能從目前消費不足的表象后面看到問題的實質,找到體制和政策方面的深層次原因,就很難對癥下藥。

    應對金融危機,要敢于解決長期積累的結構性問題

    在這方面,目前最需要做的事情,至少有以下幾點: 
    第一,要從結構上調整我國的分配格局,在國家、企業(yè)、個人三者中確立合理的分配比例,其原則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應該逐步向個人傾斜。在國家的制度和政策層面,要及時調整現行的財稅體制和稅收政策;在社會層面,要建立和健全企業(yè)職工和企業(yè)主的利益博弈機制。而這方面的變革,僅僅靠經濟方面的政策調整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政治、社會層面的改革。
    第二,要加快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特別是要加快解決民生問題,這樣才能提高普通老百姓的消費能力。前天國務院常務會議做出決定,在全國2000多個縣中,10%的縣要搞實現社會保障試點,這就是很關鍵的舉措。需要盡快組織實施,總結經驗,力爭推廣,要給老百姓信心。
    第三,我們的各級政府不但不能與民爭利,還要向社會讓利,并加快自身改革的步伐和力度。要下決心推進三公消費的改革,把居高不下的行政管理費開支真正降下來;要加快壟斷行業(yè)改革步伐,降低市場準入的門檻,讓民間資本進入更多的領域。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這方面的改革能走多遠,有多大的力度,將直接決定整個社會分配格局的改變。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