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事壇]國家賠償法應堅持"結果歸責"
    2010-05-05    作者:浩瀚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刑事拘留后撤銷案件放人的情況,到底是否應給予國家賠償,成為國家賠償法修改中一個難題。
  是否將這一問題當作難題,從微觀層面上講,就是立法者是堅持現(xiàn)行《國家賠償法》中的“違法歸責”原則的老路,還是改變觀念以“結果歸責”為原則;從宏觀層面上講,就是立法者是更多地考慮執(zhí)法者的執(zhí)法便利,還是更多地考慮保障公民權利,抑或是在考慮執(zhí)法便利與保障公民權利之間進行平衡。
  去年的《國家賠償法》三審草案規(guī)定,不管被拘留、逮捕的人在被拘留和逮捕時是否有“犯罪事實”或者“犯罪重大嫌疑”,只要最終案件處理是“撤銷案件、不起訴或者判決宣告無罪的”,國家都應當進行賠償。舉個例子來說,某甲被某乙指認是盜竊,某甲因此被拘留,但最終因為證據(jù)不足而撤銷案件,按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國家就不會賠償,但按三審草案的規(guī)定就應當賠償。在四審草案中,對于刑事拘留的問題又重回老路。四審在刑拘的問題上規(guī)定,“對于公安機關依照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采取拘留措施后放人的情形,不會給予國家賠償”,這也就是說,只有公安機關違法采取了拘留措施,當事人才可以要求國家賠償,就又從“結果歸責”回到“違法歸責”的老路上了。
  有學者稱“拘留是緊急情況下采取的臨時性措施,對事實的判斷很初步,如果拘了又放了的情況都賠償?shù)脑,賠償量可能比較大。更為復雜的問題是,如果都賠,公安部門可能不敢在緊急狀態(tài)下行使拘留權。”的確有些情況下,公安機關對公民拘留符合《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條件,且確有必要,但事后卻因為證據(jù)不足無法起訴、判決或者撤案了之。但是,國家賠償法并不是追究執(zhí)法人員責任法,只有執(zhí)法人員有違法行為,國家作出了賠償才應當追究執(zhí)法人員的責任。所以,我們將賠償與責任追究嚴格區(qū)分,就不會束縛執(zhí)法人員執(zhí)法的手腳。
  更重要的是,我們更應當考慮到公民權利的保障。執(zhí)法人員違法了才賠償,沒有違法就不賠償,對公民來說公平嗎?考慮到現(xiàn)實中,公安機關濫用職權,違法插手經濟糾紛、打擊報復等現(xiàn)象存在,刑事拘留最長又可以限制人身自由37天,那么,不分違法還是合法拘留,國家一律應當對公民進行賠償就更有必要了。

  相關稿件
· 國家賠償法修正版細化損害財產權的賠償方式 2010-04-30
· “操盤手”百萬炒到33萬是否該賠償 2010-04-02
· 冰島總統(tǒng)否決向英荷儲戶賠償損失議案 2010-01-06
· 百噸柴油泄漏中石油應主動賠償 2010-01-05
· 地鐵列車相撞暴露賠償機制缺失 2009-12-24